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活动

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研究

编辑日期:2022/6/7   发稿人:管理员   来源:繁昌老年大学   阅读:    【 字体:

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研究


【内容提要】: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施。应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和宏观政策指导下,纠正社会及老年人对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不正确观念,消除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制约瓶颈。社会各界应积极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搭建平台。作为老年教育重要载体的老年大学(学校)在助推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方面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  老有所为   社会参与  积极老龄化

随着医疗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当代年轻人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据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为1.2亿、1.78亿、2.64亿,占全国总人口分别为10.46% 13.26%18.7%。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社已呈现出不断加深的趋势。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更是倾心关注。2016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认真做好老龄工作,充分发挥好老年人作用,将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和睦和老年人幸福快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发挥好老年人作用,不外乎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老年人要积极做到老有所为,二是社会要积极为老年人老有所为、社会参与创造条件。两者具有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最佳社会效益,也是无需投入也能见效的社会效益。

一、老有所为、社会参与概念的界定及意义

1、老有所为最基本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老年人言和行,都要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进步。从这一角度看,老年人不仅人人可以老有所为,而且人人应该老有所为。广义的老有所为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老年人完全自愿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他人、社会和人类发展进步、有利于国家稳定发展并具有一定价值体现和奉献精神的行为。②

广义的老有所为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比如做做家务,帮助子女照看子孙,参加学习、旅游和娱乐活动;监督未成年人上网和乡村儿童防溺水宣传;乡村环境保洁等等,都是老有所为的具体表现,这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做到的老有所为。通过这些老有所为,老年人自得其乐,有利于身心健康,笔者称之为这是“自发的老有所为”。

第二层含义是指老年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继续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继续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较之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的老有所为不是所有老年人想做就能做到的,需要社会或部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助推老年人去实现老有所为,笔者称之为这是“有组织的老有所为”。

由于第一层含义的老有所为是所有老年人都很容易做到的,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侧重于第二层含义的老有所为。

2、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以各种介入方式融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继续保持和社会的联系和互动行为,具体可包括各类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以及其他一切和社会相关联的一切活动。社会参与是老有所为内涵的延伸,强调的是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需要和能力参与社会。笔者认为这是“自觉的老有所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媒介才能实现。其活动形式、活动性质和老有所为的第二层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3、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意义。老年人的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形式,是老年人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展示才华、服务社会继续工作热情的再现。老年人通过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不仅可以消除他们离退休后的孤独感、失落感、边缘感,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而且能够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能继续发挥光和热。老有所为,社会参与,利国利民,利家利己。

二、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是老龄化社会的客观存在

在老龄化社会中,从微观层面看,除身体原因外,大多数老年人都有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的愿望。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和社会需要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作用。

1、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是老年人的普遍期望

据上海高校退管会对高校退休人员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人员中有59.74%愿意工作,说明大多数老年人愿意老有所为,参与社会。“人的一生是离不开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③ 这是每个人生活、生存的重要平台。每个都需要这个平台,并适应这个平台。人到老年之后,离开了工作岗位或劳作场所,其社会活动舞台变小了,甚至消失了,人际关系衰减了,所以会有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果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为,实现社会参与,就能使老年人重拾自我,重新构建新的人际关系,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力所能及地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期望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愿望原因所在。

此外,当今社会的老年人养老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老年人不再以享受清福为快乐,而是以老有所为为快乐。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工作,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了终身为党和国家奋斗的信念。退出工作和生产岗位后,仍心系党和国家的事业,并以此为荣,以此为乐。因此,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成为他们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

我国现已有14亿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2.64亿,并有急剧上升的趋势,而且我国的基本养老条件尚不完善,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助推老年群体不断社会化,是“养为结合,以为促养”的正确途径。老年人中有多方面的人才,是多智能的人才资源,是一种无需通过培训就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生产力。重视发挥老年人的重要作用,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许多老年人参与了社会,实现了老有所为,重新焕发出青春,减轻了社会医、养压力,节约了医、养资源。在某些特殊领域,“银发族”甚至比年轻人更受欢迎。老年人有了作为,体现出进步,收获了快乐,这也是存在的客观现实。

3. 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符合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的客观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从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政策、法规、措施是推进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事物变化的外因。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做到老有所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事物变化的内因。现在,为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有了,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如何充分调动老年人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外因和内因有效结合起来,外因不制约内因,内因被充分激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三、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误区及制约因素

1、对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认识的误区

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中国传统观念源远流长,人老了以后是否仍有价值,如何度过余生,传统观念是“安闲渡日”,“颐养天年”。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对的。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些传统观念就不合时宜,需要纠正。当今社会对老年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认识的误区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老年人自身。把某些脱离社会的行为视为老有所为,有的老年人认为人到老年,生活状应该是“含饴弄孙”、安闲渡日”;有的整天为子女的忙碌,烧菜、烧饭,接送孙辈上学放学;有的不顾年迈体弱,仍外出打工挣钱为儿子“买房、买车、养孙子”;有的老人分居两地,远隔千里照顾儿孙,接送上学,乐此不疲地将退休后的余年全放在儿女身上,完全失去了自我,认为这就是老有所为。有的虽然不需要照顾孙辈,却整日沉醉在麻将室里,还美其名曰“愉悦身心”。这些虽然也属于老有所为,但不是完全意义的老有所为,更不是直接参与社会的老有所为。

二是来自社会。社会上有许多在职的同志包括年轻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负担,不是财富。退休后的老年人就应该在家里享清福,老有所为是没事找事。有的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老有所为是和年轻人争岗位,抢饭碗。存在不支持、不赞成甚至轻视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思想意识。

三是老年人个体和社会部分人。认为老年人被原单位返聘或参加有报酬的社会活动才是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没有报酬的活动不属于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退休后能够著书立说,有发明创造,或者做出了某些有影响的业绩,这才是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其他诸如老年志愿者社会活动等都不是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

2、影响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束缚。思想决定行动,如上文所述,无论是老年人本身,抑或社会,由于对老有所为、社会参与存在认识的误区,必然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老有所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社会层面抓老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是落实政策力度不够。从1996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颁布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一系列涉老政策和法律法规。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工作的重视,对老年群体的关心。政策很好,但要见成效,关键在落实。有的地方是层层转发文件,一级一级传达会议精神,缺少具体落实措施,不见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是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工作牵头万绪,老龄工作对于某些基层领导来说,存在会上说起来重要,实际干起来次要的现象。因为老龄工作不像招商引资、综合经济发展指标、安全生产等工作,这些工作每年要逐级考核,直接涉及干部政绩。在某些同志看来,老龄工作不是那么急,可以摆一摆,放一放。因此,老龄工作摆不上议事日程。

四是渠道不畅,平台匮乏,服务机构缺失。许多老年人有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愿望,但苦于找不到途径,缺少有所为的平台。社会也没有公办的或者民办的专门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服务机构。老年人的愿望和社会的需要存在信息不对称等。

四、思考与对策

解放思想,营造环境,完善措施,牵线搭桥,搭建平台,是落实和推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有效措施。④

1、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环境

“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后出现的名词概念或称社会现象。对于普通大众和老年群体,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以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提到老龄工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往往忽视了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其实,老有所为直接影响老有所医、所养、所乐。因此,加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宣传,营造舆论环境十分重要。

首先,社会媒体要认识并重视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将此内容列入经常性宣传范畴,将多镜头多对准基层,对准老年群体,加强宣传,形成浓厚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宣传,一方面能纠正、消除社会对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的消极的、片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能提高社会对发挥老年人作用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的认识。要重点宣传国家有关涉老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宣传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这不仅能够唤醒老年人老有所为和参与社会的认识和热情、自觉和主动,提高老年人自尊、自爱、自强意识,而且能够使全社会认识到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重要意义。使社会各部门,各阶层都能重视、支持、参与到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工作。

其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涉老部门及老龄工作者要争取一切机会向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宣传老龄工作中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必要性,让各级领导干部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工作,让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也政治,也是民生工程。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重视了,这项工作就能更好展开,从事涉老工作的部门及工作人员工作也更有积极性。

2、完善涉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设立服务机构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关完善、规范、可操作的配套政策,结合地方实际,细化量化目标任务,拿出切实的措施对接中央的政策。比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参与社会”虽有明确规定,但缺少可操作的细则和措施,如,怎么体现出政府主导作用,如何做好组织管理,社会各界如何支持等。1971年日本政府颁布的《鼓励中年和老年职业就业的特别措施法》规定:一个企业或公司5564岁的退休人员雇佣数必须达到该公司在职职工的6%以上。2006年,日本再次颁布《高龄者雇佣安定法》,该法明确保障了65岁及以上有工作意愿与能力的员工被雇佣,这些做法值得参考。⑤ 再比如,老年人创办经济实体,土地、工商、金融、税收等有关部门怎么给予涉老政策倾斜,也应有具体规定。对于有再就业愿望的低龄老年人,尤其是大中城市里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应明确有关部门建立老年人才档案和老年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劳动就业需求和特点,加强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推进全方位就业服务。推动用人单位与受聘老年人依法签订协议,保障老年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收入。⑥ 这不仅能解决老年人老有所为和参与社会渠道狭窄问题,而且有利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

3、加强监督,跟踪问效

“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1996年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涉老文件。有的文件对老年人的“参与社会”、“老年教育”等,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比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如何界定活动的内容、性质,如何统计参加人数。时间已经过去2年,应明确一个部门,对标对表,对“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数、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性质进行检查、评估、考核,以体现政策落地,跟踪问效。

4、搭建平台,拓展途径

无论是城市里的还是乡村的老年人,除身体原因外,多数都有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愿望,但缺平台,少途径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应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拓展多种途径,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社区在服务、管理、助推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方面至关重要。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⑦

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措施的老年教育,在组织、引导、助推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方面,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老年教育本身即具备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社会功能。老年大学(学校)是老年人实现再社会化重要的支点。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校)学习,在增知益智,陶冶情操的同时,结识了新朋友,扩大了社交范围,找到了自尊自信和快乐,并能通过老年大学(学校)这一平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实现老有所为。老年大学(学校)是新兴的老年群体组织,是当今及将来老年人集聚最多的场所。因此,老年大学(学校)承担着更多的助推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老年大学在坚持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注重深入拓展老年教育社会功能,进一步推进老年人再社会化。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老年学员的意愿、特长,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参与社会的条件和机会,助推老有所为。学校主动与区委组织部、区司法、城建、交通、城管、教育等部门联系,共同搭建老年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的平台。自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组建了社区司法矫正协理员、司法调解协理员、物业纠纷调解员、市容整治维护员、文明交通高峰岗和非公党建指导员6支志愿者队伍计200多人。他们在不影响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情况下,常年活跃在社区、街道、企业和学校,为文明城市创建和社会稳定,继续发光发热。这些志愿者组织,成为老年学员参与社会、老有所为的广阔平台,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的助推器,孵化器。

除了社区司法矫正协理员志愿者只有电话费补助外,其他类型的志愿者人均每月还能享受到1500元左右的待遇。这些志愿者工作的岗位,有关部门如果从社会上聘用人员,每人每月至少得付2500元左右的工资,此外该需为其买“五险”。而老年大学的学员人人有社保养老金,不用为其购买“五险”。从成本核算考虑,聘用老年志愿者与聘用社会人员相比较,区财政总体上节约了经费支出。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老年人的“三优”(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让其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身价值,达到了身心健康,真正融入了主流社会,发挥出老有所为的积极作用,真实地实践着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观。

繁昌老年大学除了有上述6支专业志愿者队伍外,还组建了剪纸、柔力球、铜管吹奏和戏曲演唱艺术辅导志愿者队伍,定期到城区有关学校义务辅导中小学生。学校艺术团下辖的18支舞蹈队计540多名学员,经常进社区、到乡村演出,为繁荣基层文化、乡村振兴助力。对参加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展演展赛中获奖的舞蹈队,学校都给予奖励,以奖促为。在20224月,在城区有5个确诊病例、56例无症状感染者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各社区工作人员紧缺,老年大学许多学员挺身而出,甘当志愿者,参与各社区抗疫战斗,体现出老同志的责任和担当。繁昌老年大学在助推老年人老有所为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积极作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更得到老年人青睐。许多学员踊跃报名参加志愿组织,入学人数也逐年攀升,在校学员由2014650人上升到2022年的2570人。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参与,除了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配套的政策措施宏观环境外,社会各界应该积极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方便和助推老年人老有所为和参与社会。老年人自身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实现老有所为。只有国家、社会、老年人共同发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快更好形成。


作者  盛茂山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老年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主任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老年大学  副校长

2022年515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沿河北路158  邮编:241200

邮箱:1959161529@qq.com

手机:17775271820

字数:正文字数746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211118

2、《老年社会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韩青松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  200710

3、《深化对老年教育社会功能的认识》 张晓林  2017421日《光明日报》

4、 《论“老有所为”与社会发展 》 蔡树立  2006.05.24来源《人过五十网》

5、《“老有所为”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 杨 鑫  江西财经大学2017.06.20

6、《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211110

7、 《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