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展示 > 教学成果

往事悠悠(伍先华 文)(黄晓林 图)

编辑日期:2020-9-10   发稿人:管理员   来源:繁昌老年大学   阅读:    【 字体:

      一、节约粮食,从一张照片说起

 

这是我2019126日中午在芜湖一家快餐店拍摄的一张照片,存在我的手机中一直没有删除。


这天上午陪老伴到芜湖取体检报告,等报告拿到手已经中午了,于是就进了铁山宾馆出口对面的一家快餐店,叫了两份快餐。正在用餐时,对面餐桌上来了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各自点了一份盖交饭。服务员将两份饭端上饭桌,份量并不多。两位小姑娘一面刷着手机一边用筷子挑着吃了几口,又将一小碗菜汤喝了,不一会功夫两人便站起身来离开,也不像有急事的样子。

我看着她俩留下的剩饭,很心痛,趁服务员未收之际,拿起手机拍照下来(对面5号桌上面的镜子里是我拍照的实景)。

一盘饭菜,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才端上了餐桌,她们俩只吃了三分之一和一半,剩下的饭菜,被两个孩子若无其事地地浪费了,不会有人制止,更没有人对其进行教育甚至处罚,只能熟视无睹。如果再去看看大饭店餐桌的剩余、学校和单位食堂饭后的餐盘,真是: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看到这一情景,我的心情很沉重,思绪万千,真想去……

这些孩子没受过苦,没有挨过饥饿,早已忘记儿时学过的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了。

战争年代,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时,原驻防繁昌的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营长陈仁洪和副营长马长炎等人,在1月13日在东流山血战中身负重伤。为了不给部队突围增添负担,主动要求留在深山隐蔽养伤。他们十几人餐风宿露,与敌人周旋,不能升火,靠吃炒米、生米度日。吃完后就靠挖野菜、收集野果和植物根块进行充饥。直到2月底的一天深夜,他们在背面山腰敲开一户老乡的家门,说明自己是新四军伤员,这位老乡立即叫起已经入睡的妻子为他们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当他们端起一碗碗米饭时,恨不得一口呑下……从负伤隐蔽开始,他们已经四五十天没有吃过一碗饭了,哪里能想得到今天饭桌上这样的好饭菜?而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1960年大饥荒的时候,本县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不要说一碗米饭,连很稀的稀粥也难吃饱。那时繁昌中学的学生还有少量粮食配给,每餐一组学生领一小木桶稀粥,分完倒净后,就连木桶边上淋的一点稀粥,也被同学伸手向上抹一下放到嘴里,一滴也不舍得浪费,那时一碗米饭也许真的能救活一条人命。那一代人,最珍惜粮食,不舍得浪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全国人民走出贫困、获得温饱、走进小康,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然而,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维持人民生活最基本保障,粮食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联合国已多次发出警告,呼吁各国重视粮食生产,应对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制止餐饮浪费,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公职人员要带头做表率,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投入其中。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节约教育,使他们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使他们意识到,无论在哪个时代,节约粮食、杜绝浪费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思想,深深地烙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全社会要将实行光盘行动成为常态化,成为公民内化于心的道德遵循。饮食行业,要在就餐场所张贴提示宣传资料,也可以对浪费现象实行适度处罚,政府要制定相关制度,对浪费现象形成一定的约束力,营造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良好氛围。

 

繁昌老年大学  伍先华

2020年9月5日  







二、繁昌“电话”大变化


伍先华


繁昌人何时开始用(固定)电话的?繁昌电话号码是怎样由两三位升至7位的?还有关于电话的故事,这里从头说起:


早在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开始有长途电话线经过繁昌,直到民国24(1935)繁昌才设立长途电话管理处,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


繁昌县城内互通电话(即市内电话)的历史始于1949年初,当时县里仅一部30门磁石式交换机,仅县政府各科室、军事大队、银行等单位安装了电话,一共也只有十几部。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城仅有14部电话,直到1957年才增加到143部。1958年,全县 29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电话,各乡镇都有自己的总机,全县电话机总数达到235部,采用分级交换逐级接通方式,基本都是单位办公电话。


此后几十年,繁昌一直都在使用手摇磁石电话,每部电话机配有两节特号电池(直径有5--7厘米,长约15厘米左右),打电话时,先转动摇把两三圈,再取下话筒,向(总机)话务员呼叫对方单位及科室名称,由话务员接转,也可以直接告诉话务员对方的电话号码,“请接XXX号电话机”,电话机号一般都是二三位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民间的通讯方式主要依赖信函。距离远的,如有急事可以到邮局拍发电报,再由对方邮局派员将电报文稿用信封装好限时送给对方客户。也可以到邮局打电话到对方工作单位或附近公用电话,请对方熟人帮助传呼或代接,不仅速度很慢,而且很难接通。


1977年底,我中考初选,接通知到县城体检,由于疏忽上午到县城竞忘了带准考证,没有准考证下午就不能登记,第二天就无法体检。回家取,已经来不急了,情急之下,我到县邮局打电话到小镇我家隔壁单位,请熟人传话让父亲下午将准考证带到了县城。这次电话,关系到我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没有电话,我将可能错过人生最关键的机遇。这年我19岁,第一次打电话,而且是非同寻常的一次电话,永远记得……


回到县城机关工作,那打电话的活成了烦人的工作。要想打通全县二十个乡镇的电话,往往要一上午时间,喉咙叫的“冒青烟”。要一个芜湖长途电话,有时也要 “排队”等一个多小时。


1988827下午四点,繁昌县城关开通自动脉冲拔号电话,罗盘式拨号电话,号码4位数。即将原来的编号倒置,三位数的前面加“2”、两位数前面加“20”拨号即可接通。如原电话是“63号”就变成“2036”,“529”号就变成“2925”号。终于结束了使用手摇磁石电话靠人工接转的历史。工作靠打电话催报表的我,当时真是欣喜若狂。


1993421日零时,繁昌城区电话号码由4位升至5位,即在原号码前加“7拨号“72XXX”。618县城关地区开通3000门数字程控电话,电话号码又升为6位,变为“772XXX”。1995219零时  全县程控电话全部由六位升为七位号码,县城电话号码由772XXX升为787XXXX。二十多年来,除首位号码“7”作为繁昌特别代码外,其他六位或按乡镇、或按需求进行排列,但七位数一直没有再升位了。


自从程控拨号电话开通后,除企业和单位增装电话外,一些做生意的商户开始安装电话,随后少数居民家庭也开始安装住宅电话了。


当时,固定电话已经成为人们通信联络的主要工具,城乡居民掀起了住宅电话安装热潮,几千元一部的住宅电话成为当时城乡最抢手、最时尚的消费项目。1995年底,全县城乡居民中,拥有住宅电话4798户,电话普及率仅有3.6%的,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安装电话的仅占1.5%10年后的2005年底,全县(含三山区)固定电话用户达115635户,其中住宅电话92929户,住宅电话普及率上长升到60.3%


2006年以后,移动电话迅速普及,固定电话业务逐渐被移动电话(手机)所取代。现在只有部分单位办公室保留着固定电话,家庭住宅电话也逐年减少。2018年底,全县固定电话总数仅有20035户,在线移动手机电话卡已经达到307436部,而当年全县常住全部人口仅27.1万人,一人拥有几部手机(或双卡)现象相当普遍了,固定电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三、冰棒,三分嘞!


伍先华


夏天虽过,“秋老虎”凶猛,天热难耐。拉开冰箱,冷饮早已“断顿”,便又到超市拿几盒冰棒解渴,回家一看账单,“乖乖,一合四支40块钱”,在货柜看到的是“半价”,结账时又变成全价,买回家总不能去退吧?


拿着10元一支的冰棒,我的脑海里又回响起儿时街上的叫卖声:“香蕉冰棒……”“冰棒,三分嘞……”意思是:香蕉味的冰棒,一支只卖三分钱了!


繁昌什么时候开始有冰棒卖,我没有考证。只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夏天,县城到处都有老人和青少年背着一个个木制的冰棒箱子到处叫卖:“香蕉冰棒……”“冰棒,三分嘞……”有的还用小木块敲击箱盖,一边敲,一边叫喊着……


开始县城只有一家冰棒厂,是县饮服公司下属单位,夏天,特别是暑假期间,初、高中学生放假,许多孩子都让家长想方设法制作或买一个冰棒箱,里面用棉絮做好保温层,便去冰棒厂批发20支、50支去零售。从上午卖到傍晚,不仅能赚几毛钱,剩下几支还可以吃吃“过瘾”。但是,剩下的冰棒不一定完整了,多数快要溶化了。1980年我到县城工作,到亲友家串门,还看到好多人家有写着“冰棒”两字的小木箱,这都是当年留下的“老物件”了。


卖冰棒人多了,也就难卖了,除了不停的叫喊,还要不断走动,特别是到了人群集中的地方,如影剧院门口、建筑工地等场所,卖的速度要快一些。有力气的成年人,就用一只大木箱,箱外面也加保温层,每次批发100多支。有的背着,有的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到乡镇销售。到了乡下,那冰棒就不是三分嘞,而是五分喽。骑自行车,顶着烈日行几十里路,还要在外中餐,一天不挣几块钱是不合算的。


      乡下人本来就穷,花五分钱买一支冰棒,多数人还舍不得,乡下的孩子,一个夏天也难得吃上一支冰棒。买的人不多,卖一箱也不容易。


越是天热,越是好卖,批发购买也越困难。由于产量小,去批购冰棒的人往往要排队,慢慢等候,迟了,卖也就困难了。那时居民家中都没有冰箱,冰棒又不能过夜,剩多了只能吃掉,那就亏本了。


我姑妈家邻居有个小伙子,叫“虎子”,与我同龄。儿时因病双目失明,虽然眼疾,人很聪明还练得好身手,一般人是打不过他的。因生活困难,他也上街卖起冰棒,到处叫卖“冰棒,三分嘞……”。那时冰棒便宜,买的人多数用一分、二分、五硬币购买,很方便。虎子手感特别好,什么钱经他手一摸,就知道是多大币值。不但硬币,纸币的毛票、块票也都熟记于心。收钱找零也不会出错。有一天,有个小伙子拿着与五角钱一样大小的“牛皮纸”当钱,去向虎子买冰棒。他将“钱”递给虎子,虎子接过“钱”就捏在手中一摸就不吭声,既不拿冰棒,也不找零钱。那小伙子站在一旁,见他不动,便催促他快点拿冰棒找零钱,虎子也不吱声,等到那小伙伸手向他要钱时,虎子一把抓住他的手腕,使劲一扳,只见那小伙痛的嗷嗷直叫。这时虎子才说话:“你这人太没良心,竟然拿纸当票子糊我瞎子,还要我找钱给你?我们到公安局讲理去!”那小伙拼命挣脱,在众人责骂声中灰溜溜地跑了。


那时的冰棒,也就是黄砂糖、香精、山芋粉等和水冷冻而成,至于那水是井水、河水过滤?还是将水烧开再冷却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手工操作,产量不高,经常供不应求。


相比之下,繁昌钢铁厂的“冰水”更让人眼馋、嘴馋。那冰水的颜色是粉红的,闻起来香香的,喝起来甜甜的,到胃里冰冰的。我有幸喝过,才有那份体会。


“繁昌钢铁厂”当时是繁昌最大的工业企业。有炼铁和焦化车间。夏天,那真是高温作业!但钢铁厂的福利待遇也是很好的。除了该有的补贴以外,每天厂里还制作大量冷饮让工人饮用,酸梅汤、绿豆汤和冰水轮番制作。冰水是最方便的,在水中放点糖或糖精、香精、色素,加点冰块,温度达到10左右就行了,工人们有时不舍得喝就用保温瓶带回家中,给家人和邻居享用,第一次喝到邻居送的,那种感觉比什么都好……


那冰水,现在的人是不会去喝了,而那三分的“老冰棒”,前年在北京前门地铁站出口处看到有人卖,赶紧买两支,已经是5毛钱一支了,永远也听不到“冰棒,三分嘞……”的叫卖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