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展示 > 学员才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伍先华 文

编辑日期:2020-9-10   发稿人:管理员   来源:繁昌老年大学   阅读:    【 字体:

抗战时期--繁昌党组织建设、发展和壮大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伍先华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笔者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繁昌县党组织建设、发展和壮大历史进行整理汇集,并将这段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呈现给广大读者,以此告慰在繁昌抗战期间牺牲的3位县委书记及所有共产党员、革命先烈!

抗战时期,日军以荻港为中心,桃冲、三山为要点,相继成立各伪政权,且在望江垅(荻港与黄浒之间)、红花山、库山、梅山、横山、峨桥等地设立军事据点,构筑一道“沿江防线”。繁昌境内自峨桥到望江垄一线以北的沿江地区全部沦陷,被日军控制。“沿江防线”以南为国民党统治区,也称为“敌前”。繁昌一直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对峙的前线。1939年和1940年中共繁昌县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可以公开活动,此后一直到1945年,无论在“敌前”还是“敌后”都是处于秘密或半隐蔽状态活动,在夹缝中建设、发展、壮大。

抗战初期,中共皖南特委与新四军部队相互配合,共同开辟党的工作,对外则以新四军军部民运工作部的名义,派出大批民运工作队,开展党建和发动群众工作。l938l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进驻铜繁后,在谭震林为代表的支队党委领导下,立即成立了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张伟烈任书记兼组织部长。从此,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直接在三支队党委领导下进行工作,管辖整个铜陵、繁昌和南陵的第四区,县委机关设在铜陵县境内的燕子牧。

在三支队的帮助下,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破坏了的繁昌地方党组织得到了重建和发展。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成立后,首先配合新四军三支队民运工作队开展工作。三支队政治部先后派出随军服务团的民运工作队50余人,组成工作组分赴各区乡,从事驻地周围的群众工作。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发现和培养地方干部,帮助地方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部队连队的民运组织,在驻地也担负帮助地方发展党员的任务。

谭震林同志当时非常关心繁昌、铜陵地方党建工作,他经常深入到各乡,检查指导民运队的工作,了解有关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他还积极地指导繁昌县委办党训班,组织支队政治部的同志给党训班的同志讲党章、党纲等。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干部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的繁昌本土干部。

繁昌党建工作首先是从三支队驻防的国民党统治区内开始,是从山里向山外,逐步向日军占领区(敌后)展开。工作的起点是在南四区和繁三区接晏乡的山区逐步推开的。所发展的中共党员,在交给中心县委后,再组建党支部。发展工作主要是三支队民运工作队和战地服务团来做。县委组织系统也做发展工作,主要还是部队帮助发展,如果没有武装保护,单靠地方发展组织是不可能的。中共繁昌县党的基层组织机构设置,基本上按照当时国民党的行政区划,即区设区委,乡设中心支部,保(村)设支部。一个保(村)有3名党员就可建立一个党的小组或支部。不足3名党员的保(村),就与临近有党员的保(村)合建一个支部,或者实行个别联系的单线领导。党员人数多的保(村),有的也分别建立二三个支部。组织与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绝对不准非组织发生横向联系。保守党的秘密,是当时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9392月,民运工作队队员王剑、李铁民在接晏乡发展了金汤保(现峨山千军村)上蒋村的常光富、张守玉为中共党员,成为繁昌重新建党时期最早接收的农民党员。随即建立起这一时期最早的中共金汤支部,书记常光富。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共繁三区区委,机构设在平沟铺一带,书记王剑。有了区委这级党的组织,便可由区委继续发展党员。在这前后,该区委的建党工作,从山区推进到平沟铺和漳河边的马仁渡等地。相继发展了王文石(石崇孝)、罗义(骆一义)、罗起(骆一魁)等一批党员。王文石就是当时战地服务团的郭显发展入党的。此时,繁一区的中分村也开始了建党工作。到4月份,这两个区共建立了8个党的支部。南四区在桂镇一带,发展了一批党员,随即建立了桂镇等地党支部,并成立了中共南四区区委。

19394月,皖南特委撤销铜南繁中心县委,分别成立繁昌县委和铜陵县委。中共繁昌县委隶属皖南特委直接领导,胡明担任繁昌县委书记同时兼任第三支队民运科科长繁昌县委除管辖繁昌县全境外,南陵县的南四区也划归繁昌县委领导。县委机关随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驻地的变动而变动。

1939423,三支队司令部由沙滩脚迁至繁一区赤吉乡的中分村。随之,三支队政治部和繁昌县委机关也由沙滩脚的新村何迁至这里。中分村与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八分村相隔只有3华里。这样,便于双方接触,利于县委推动国民党上层人士进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此期间,新四军第三支队在铜陵的三条冲举办了两期“抗日救亡训练班”,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是铜陵、南陵、繁昌3县知识青年。繁三区的黄异、繁二区的王振汉、陈国英(陈谷荫)等都是训练班学员,结业后被分配到本地做地方工作,成了当地抗日救亡工作的骨干。

随着中共繁昌县委的成立,县委组织机构及工作部门的日臻完善,建党工作在繁昌西南山区的繁一区已普遍展开。繁三区的建党工作是沿着漳河一线,向新林、小淮(新淮)、泊口等地发展的。同年的秋天,建党工作已推进到繁昌的敌后沿江地区。

此时,当地斗争任务虽然很多,实际上工作重点主要是放在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上。发展党员、教育党员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尚未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党员完成的。

1939年底,繁昌县委下辖5个区委,7个中心支部,206个支部,党员973名,其中女党员41人。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被破坏了的繁昌地方党组织,在三支队的帮助下重新建立并不断扩大起来。到1940年底,繁昌县党组织下辖5个区委,中心支部增加到11个,支部增加到258个,党员增加到1211人,其中女党员有115人。由此可见,从19394月中共繁昌县委成立到1940年年底,是繁昌县共产党组织大发展的两年。(图:谭震林作动员报告)

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确保了党和军队在繁昌县各项政治任务的完成,为繁昌成为“革命老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领导基础。

“皖南事变”发生时,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彻底消灭皖南新四军及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肃清中共党组织。他们勾结日伪,对新四军突围人员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实行大规模的军事扫荡和政治清剿。

194116,驻旧县(新港)的日伪军突然袭击中共繁昌县委小甲滕村驻地,县委书记罗锋不幸被捕牺牲。继后,敌后的民运工作队队员汪荣、水流、黄异,地下党员徐思勉被敌杀害,农抗会理事徐崇辉被毒打致死。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因此停止了活动,大批共产党员、抗日于部和参加抗日团体的抗日群众,或被捕杀害,或被迫自首,遇害者数以百计。中共繁昌县敌前党的基层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

19412月,繁昌县委恢复重新成立。县委书记李铁民,兼任组织部长,金涛负责武装工作,王宏勋负责宣传工作、王敬之 (肖家亚)负责青年工作。

19413月,县委书记李铁民来到平铺五华王文石家里,并派人到农岗找来罗起,和他们一起回到敌后开展工作。决定将部分“皖南事变”突围的部分繁昌干部、战士,继续留在繁昌坚持斗争。在乌烟冲、荫山冲又联系了在那里工作的方先、叶林两同志,将荫山的程宗瑞、乌烟冲的朱品友等4人组成一区(即孙村区)区委会。这是“皖南事变”后恢复的第一个区级党组织。

19417月,为适应当时在敌顽鼻子底下开展斗争的形势需要,应有效地隐蔽精干,保存革命力量,巩固党的秘密组织,粉碎敌顽的封锁。根据皖南特委的决定,将党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都作了很大变动,将统一的繁昌县委分开设置为中共繁昌敌前县委和敌后县委。

敌前县委设在红花山大小阳岭一带,县委书记李铁民,组织部长王文石,宣传部长陈爱曦,军事部长金涛4人组成。敌前县委主要工作任务是要坚持在红花山周围斗争,打开敌前工作,开展游击战争。由于繁昌党的组织和抗日群众基础较好,党组织的活动并未因发生“皖南事变”而全面中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敌前恢复了中共一区(孙村)区委,书记方先。5月,繁昌县委调罗起到敌前湖阳冲,任一区区委组织科长。联系阴山冲、湖阳冲、华家涝、张塘村、栗树园、九连墩等6个支部约40多名党员开展工作。

中共繁昌敌后县委成立时设在大、小州,常驻谢便,县委书记苏拓夫,组织部长程自立,宣传部长方亮东,军事部长王宏勋。敌后县委领导的地区比较小,主要是沿江一带,上面靠近三山,下面到荻港。

敌后县委初建时,为便于在敌占区更灵活地开展活动,改大区委为分乡设置小区委。按行政乡设置区委,撤销乡中心支部,实行区委对支部的直接领导。开始是江坝、保兴以两乡为一个区委,磕山、慕英两乡为一个区委。不久,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路经团洲,指示一个乡成立一个区委,除了将江坝和保兴、磕山和慕英两个区委分设为4个区委以外,还有白象、义勇两乡各一个区委。

“皖南事变”前留下来坚持工作和突围出来的干部、战士,以及抗日群众,在敌、伪、顽三面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坚持斗争。由于敌前红花山区遭受国民党五十二师等顽军的多次大规模“清剿”,我恢复敌前区的意图受阻,于是在9月间又根据皖南特委的决定,撤销敌前县委,改为敌前工委,书记王文石,陈爱曦、罗起、方先等为委员,领导少数人在红花山一带坚持斗争。1942年春被迫回北岸无为中垄。

敌前县委撤销后,李铁民带着罗义、金涛等被派到敌后保大圩开辟地区。19421月成立中共保大圩工委,书记李铁民,全区有10多个支部,党员大约有70多人。同年10月,保大圩工委演变为繁芜工委,国民党反动派认为共产党及其武装在敌前力量转移了,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敌后。不久,该工委被敌伪破坏。繁芜工委破坏后,又恢复建立保大圩区委,仍属敌后县委领导。

194217  国民党第52师一部及繁昌土顽袭击大、小洲,日伪军也乘机出动。中共繁昌敌后县委书记苏拓夫被国民党老二区土顽逮捕,711日在南陵八都河被枪杀。同时被捕的有县委军事部长王斌和3名战士,以及江坝区委书记汪友如,敌后县委因此遭受重大损失。

拓夫被捕后,皖南特委立即派王敬之担任敌后县委书记,程自立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秋后王敬之调出程自立任书记,肖陈人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1942年春,撤销保大圩区委,成立中共保大圩工委。工委书记李铁民,委员先后有金涛、王宏勋、张邦礼、许振华。下辖峨东区委(书记罗义)和峨西区委(书记王安葆)。

19426月间金涛在大洲活动,张帮礼在保大圩活动,先后被三山伪军抓捕,不屈牺牲。10月某日,李铁民等一行在大洲管家桥附近开会,三山伪军突然袭击,王宏勋同志当场牺牲,书记李铁民被捕不屈牺牲。保大党委的主要成员全部牺牲,于是保大区划归敌后县委领导。此时皖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繁芜工委,从南芜宣县委调金厚初任繁芜工委书记,委员罗义等。

19433月,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的决定,皖南地委(由皖南特委改成)的部署,皖中地区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中共繁昌敌前工委、敌后县委合并,重新成立繁昌县委。调新四军七师五十七团政治处主任陈云飞任繁昌县委书记。敌后逐步恢复了区设区委、乡设中心支部的机构设置。

 “皖南事变”后,中共繁昌县委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力量的恢复、重建和发展过程中,新成立的新四军第七师回师皖南,起了极其重要的配合作用。19413月,由杨采衡、何志远等率领的暂编大队(七师成立前的临时编队)一部,由江北无为进入繁昌,打响了新四军回师皖南的第一仗,首战告捷,在小洲的小龙塘全歼日军一个小队。19417月,又有梁金华率七师五十七团一部渡江南进,坚持在繁昌敌前敌后,开展抗日反顽的游击战争。在武装斗争强有力的配合下,彻底粉碎了顽军对红花山区大规模清剿和敌军的频繁扫荡,终于坚持了几块地区,站稳了脚跟。继续发展了党的组织,全面进行了武装、政权、财经、文教等各项建设。在“皖南事变”后的两年间,不仅敌后中心区(即繁二区所辖地区)和敌前红花山游击区不断巩固和扩大,还新开辟了与南()()接壤的敌后保大圩地区和敌前与铜陵接壤的铜繁边区,分别成立了中共保大圩工委、铜繁边区工委和繁()()工委。

与此同时,隶属皖南支队(原七师五十七团)序列的繁昌大队和警卫大队先后建立区、乡两级民兵组织也随之建立和健全,繁昌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和扩大。

19443月,按照皖南地委的决定,将繁昌地区与南()()地区打通,使皖南与苏南联成一片,决定由陈云飞率一个精干队伍执行这一任务。另调张世杰接任繁昌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朱冲。但由于国民党一四四师张昌德于4月率部叛变投降日军,南陵、繁昌原叛军驻地就成为沦陷区,皖南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皖南地委据皖江区党委的指示于5月做出决定,将繁昌县委改为南()()()县委,陈云飞停止执行前一任务,任南繁芜县委书记。

在皖南支队临江团的配合下,繁昌县委派出一部分武装开辟南()()地区,继而开辟泾()()地区,分别成立了南芜工委和泾南工委(后改为蒲桥工委)终于建立了以繁昌为中心区的南繁芜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统一的中共南繁芜县委、南繁芜行政办事处和南繁芜总队部。

19451月,繁昌全县地方党组织共计5个区委、7个中心支部、35个支部,有党员571人,其中女党员30人,不含地方武装中的共产党员。1945年春,皖南地委和皖南支队机关由江北无为移来铜繁边境办公,直接领导皖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建设。4,繁昌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19458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9月底新四军奉令北撤。当时全县地方武装北撤时编入新四军七师二十旅。临江团编为五十八团,繁昌大队和警卫大队编为五十九团。

19459月底北撤时,繁昌全县党员已经发展到1200多人。凡是公开活动的、暴露身份的乡以上脱产党员干部,全都随部队撤走了,不便撤走的一些地方党员隐蔽下来,并留下37名武装干部坚持游击斗争,县以下党组织机构暂停活动。

二〇二〇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