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展示 > 学员才艺

繁昌“夫子庙”与“泮池” 伍先华 文/ 杨华 摄

编辑日期:2020-10-2   发稿人:管理员   来源:繁昌老年大学   阅读:    【 字体:



   “
夫子庙,现坐落在繁昌城关幼儿园院内,是一座宏伟轩昂,瑰丽庄重的古代文庙,是繁昌仅存的一座较为完好的明代单体建筑。泮池,是位于城关幼儿园院墙西侧的池塘,也叫外泮池放生池圣公塘卫星塘。夫子庙和泮池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据《繁昌县志》及有关史籍记载:夫子庙,原本是繁昌县城学宫中的一座建筑。何为学宫?就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教学场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公办学校


    早在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年),繁昌县令夏希道即在县城(原县城在新港)之南,大兴土木,修建学宫,建造夫子庙。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曾在《繁昌学记》中写到:繁昌,小邑也,其士少,不能中律,旧虽有孔子庙,而庳下不完(房屋低矮且不配套)。今夏希道初至,则修而作之。至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县令舍法之,又将其迁建于旧县城东。后几百年,或人为、或自然因素,多次迁建,直至县城搬迁。
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知县王恂将县治(县城)由江边迁至金峨上乡,即今天的繁阳镇,县署建于城北。当时学宫也随迁于东门外两里处金地院,当时条件有限,建筑简陋。成化九年(1473年)知县林域将学宫迁建到县署右侧的北门街。正德二年(1507年)当朝督察教育的御史黎凤和太平府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芜湖市长)周进隆,命繁昌知县陈与成,将学宫迁徙到城东重建。正德十六年(1521),也就是嘉靖辛巳年十月,知县王世和,又将学宫回迁至县署之东大有仓之地重建,即现在第四中学大院。3年重建,于嘉靖二年(1523年)秋八月完工告成。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司法官员邱浙,来到繁昌管理全县事务(临时任职)。他很重视教育工作,本县教谕(分管教育官员)向他报告自从甲午年( 1534)以后32年,历次科举考试繁昌中榜者寥寥无几,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也差。全县上下有识之士亦议论纷纷,积极出谋划策,最后按照繁昌当时在朝廷任户部侍郎的徐贡元(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提出的建议,将学宫迁至县城西南边进行重建。这就是学宫在繁昌新县城第五次迁建的原因所在。当时巡按御史董绲、宋纁,带头先后捐助银两,社会人士纷纷响应,朝廷及府、县应有大量拨款,但无记录。历时近4年时间建设,新学宫于隆庆已巳年( 1569)冬竣工落成。
      
学宫位于县城南门河畔,坐东朝西,垣墙环绕,东到街巷,西至学宫河(泮池),建筑群在繁昌县城最为宏大。学宫平面呈长方形院落,主体中心建筑就是大成殿,位于学宫东西中轴线上,也是院内主体建筑。殿门上方牌额,竖书大成殿三字,殿内正中悬挂至圣先师横匾一方,神龛内供有孔子红底金字木制牌位。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夫子本是对年长而学问高的人尊称,孔门的学生及后世尊儒者统称孔子为孔夫子。因建筑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牌位,该建筑俗称大成殿,亦称之为夫子庙”“孔子庙。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夫子庙不仅成为祭拜孔子的场所,也成了繁昌首个官办学校的代称。学宫中整个建筑群中,以大成殿为中心,两旁有四配、十二哲,左右廊庑各七间,有孔门弟子及历代先贤77人、先师51人木制神牌位。殿正门树有用以表彰的官署牌坊三座,左德配天地、右道冠古今、中曰泮宫。棂星门一座,左义路门旁魁星阁一座,右礼门旁魁星楼一座。迎门五龙影壁一 方;石筑二柱单间牌坊五座;内泮池一湾。戟门五间,左为宦祠,是奉祀在繁昌历史上任职有业绩的官员和繁昌著名杰出人士的牌位专祠。右乡贤祠,是繁昌涌现出来被百姓所推重者,死后由县乡题请祀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大成殿后面有明伦堂三间,是专门用于读书、讲学、弘道之处,是传承千年的文化教育场所。东面正心斋三间,是专门用于讲解、学习古文、古诗文的教室。西面诚意斋三间,用于讲授当时治国理政之道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上政治课的教室。南面有土地祠、北建天马祠各一间。明伦堂后建尊经阁五间,专门用于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诸子史书,以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阅读研学,相当于今天的学校图书馆。殿左崇圣祠三间,用于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之殿。 祠前敬一亭一座;殿右馔[zhuàn]堂,用于存放学生食物的仓库和食堂。祭器库,用于存放祭祀用品的仓库。以及嵌壁石刻历代重修夫子庙记碑碣十余通,占地面积三十余亩。庙外正南官山顶另有文峰塔一座,左侧建文星阁一座。学宫前南边泮池上建有文奎桥、北边建有武奎桥各一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完整、合理。当时学宫规模之巨大,由此可见。
   
学宫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地方。繁昌古代,虽然生产率低下,贫穷落后,但众多有识之士皆注重教育。学校之设,人才所从出也成为共识。从当年学宫建筑群的总规模、布局和建筑物数量可以看出,为提升繁昌教学条件、培养人才建造这所学校实属不易。由于学宫地处低洼之处,常遭洪水侵袭,加之自然风雨侵蚀自然损毁。自建成完工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先后大规模修葺十七次之多。
     
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县署在此创办了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繁昌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1916年为繁昌县模范小学、繁昌县立夫子庙高等小学堂,亦称夫子庙小学。1929年改为繁昌一区区立第一初级小学。1936年初,县长卓衡之重视体育运动,他本人也爱好体育。他上任不久将夫子庙改作体育馆,又把仙姑庙(现在大戏院)附近的广场扩建成体育场,面积约有十亩左右。并于19361010日举行了首次全县体育竞赛运动大会。19382月,日军飞机多次空袭繁昌,学校部分建筑遭日军飞机轰炸,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城关第一小学。但校内夫子庙的附属建筑物,早已倾圮殆尽,仅存大成殿三楹,也是残破不堪,无一完好。1955年,县政府拨款予以修缮一新。198210月,夫子庙被县政府确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冬,风雪连旬,殿堂开裂塌落,险情迭出,县委、县府及时拨款,进行大规模整修,至1986年春竣工。大成殿以旧整旧,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重檐庑殿顶,黄瓦覆盖,正脊两端分饰龙吻,中装葫芦宝瓶,殿顶琉璃脊兽,姿态各异,五色缤纷。梁架简朴,斗拱规整,出檐深邃[suì],翼角翚[huī]飞,檐口角铃悬空,风拂叮当作响。檐下额坊、梁柱、斗拱,彩绘、镂空或浮雕如:天开榜、状元出游图共登瀛洲历史故事图案及人物、龙凤、山水、花卉等纹饰,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殿内部分设施,略加改造,上拆望板,下除浮土, 中间四根朱漆通柱,下垫圆形石础,对称排立,蔚为壮观。顶棚中央,拼有四角藻井,彩绘精美。殿周十六根廊柱支撑,柱间树以直棂隔扇,内外丹彩,启闭自如,既有采光、通风实用功能,又具江南园林建筑风韵。当初的学宫和后来小学校舍,自建成投入使用到2011年搬迁历时442年,此处一直都是县城初等教育的重要场所,笔者爱人和孩子都在此校接受启蒙教育。
     2011
11月,城关一小搬迁至迎春东路新校址,经过三年的建设改造,这里又成为城关幼儿园的教学场所,于20139月开始启用。此后,夫子庙(大成殿)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未作他用。现在大成殿东门关闭,门前已被树木遮挡。西大门两侧, 各置古狮一尊,昂首蹲踞,威猛传神。两棵棕榈树犹如两位哨兵站立左右。低矮的栏杆连着木制方型花坛,绿色花草生机盎然。留一湾小水池,算是缩小的袖珍内泮池吧。
  
夫子庙,早期曾经作为城关一小单身青年教师宿舍、学校会场、教师办公室、工会活动室使用。近几十年来,政府文物部门多次投入资金进行维护修理,并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明代唯一现存遗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整修后,不仅使古庙恢复美妙青春,而且给山城增添秀丽风姿。然而处于幼儿园院内,如藏深闺不得见,或被人们遗忘……
泮池,东邻城关幼儿园院栅,西靠金峨路,南隔沿河北路经水涵与峨溪河相通,北邻迎春路。是县城中心区仍保留的一口大池塘,但面积缩小许多。原院内的一湾水池称为内泮池
1457
年,县治迁至今天的繁阳镇时,县城面积小、人口少,泮池的位置当时处在小县城西南面。在县城北门外西侧一里处,有座泉水塘,面积约三亩有余。这座泉水塘里终年泉流不竭,可以灌溉良田约百顷。这股泉水经水关(水渠水闸)由北门引入县城,经一条溪沟流经三元井(三眼井)再注入泮池。这条溪沟亦叫学宫河,经学宫河流入泮池的水当时被称为辛金秀水,亦叫六秀辛水。是全城居民饮用水源,也就是吃水塘。即使大旱之年也不会断流,当雨水增多时则溢泻于南门河。明天启四年(1624年)知县刘孔源对学宫河进行整修,筑埂提高蓄水量,使其向右折弯,东南之水不至倾泻。崇祯十一年(1638年)初,繁昌动工修建城墙,次年竣工告成。城墙沿南门河埂向西过老年大学院后,经西门美味酒店广电大厦方向修建,将学宫河圈入城内。城墙建造完工后,将原来学宫河道城北段隔断,泉水塘之水仅达北门城濠,不能穿城而入,辛水流入学宫旁的水闸就形同虚设,学宫河活水截断,河道逐渐淤塞。
     
崇祯十四年(1641年),县令冯洪孜,将泮池改名为放生池,并在池旁立石碑公告,禁止居民在此塘下网捕鱼。崇祯十六年,训导马鹏起一改前错,认为:泮池在建校前就已经存在,就率领大家捐款将其赎回,毁去石碑,永作泮池!康熙壬辰(1712年),在县城北门右侧重建引水渠、水闸,再次将秀水引入泮池大水塘。清末民初,县城水井增多,南门河水辅之以洗涤,泮池退化为农用蓄水塘。随着县城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建筑侵占,学宫河道逐渐变成小水沟直至消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城人口快速增长,部分城市生活污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泮池,当年的吃水塘变成了臭水塘。泮池何时又改名为圣公塘卫星塘尚不得而知。2010年版《繁昌县志》对泮池描述:“2001年,对城关一小卫星塘进行清淤、护岸,并重建排洪涵道,新建白玉石栏杆和绿化岛,白鹤腾飞雕塑,既是公园式景点,又是蓄水池。”2020年春,县政府再次投入资金对其进行改造,与城市污水分离,将中间墩岛周围绿化美化,水中增加喷泉设施,对周边景观进行提升,对园路、路灯和栏杆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修建,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泮池,水质好转,花鲜草绿,喷泉射出一米多高的圆型水花。清风徐徐,碧波粼粼,青山、高楼倒影水中,颇富诗情画意。沿河一带,白石扶栏,垂柳成行,迎风飘拂,春有樟树芳香,秋有桂花满枝。每当夕阳返照,晚霞尽染,金光万道,漫步堤岸,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