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老年大学学员喜看繁昌脱贫致富新成就
概况:繁昌县地处皖南北部长江南岸,属江南鱼米之乡。区划调整前的2005年底,全县8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467公顷(322005亩);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万人。2006年和2010年两次区划调整后,全县土地面积584.3平方公里,成为安徽省面积最小的县。2018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6618公顷,常住人口27.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6万人。
1977年的繁昌农村:1977年初,我高中毕业下放到繁昌县平铺公社平铺大队金村生产队劳动锻炼,感受到当时繁昌农村的真实贫困。我们生产队在当时农村属中等收入水平。全队108亩耕地,13户人家,81人口,30个劳动力。这年两季水稻收获972担(1担50公斤)。留下种子粮20担,交公粮(农业税)90担,卖任务余粮100担,收入1340元,卖“三超”粮120担,1800元,用于购买化肥、农药付电费。队里再留点粮食备用,剩下的粮食就分给村民做口粮了。每人分五六担稻谷,如果遇荒年口粮更少。一个整劳动力,一年挣300个工分192元,每个工分值0.64元。如果5口之家2个整劳力参加生产,年终收支分配持平。如果1个劳动力养3人以上就超支,要拿钱支粮。劳动力最多的7口之家4个劳动力,年终分配也只进款四五百元。全队有一半农户超支,靠卖议价口粮弄点钱,购买生活必需品,只有过节才买点肉开开荤,每到“青黄不接”又要借钱、借粮度日,生活绝对困难,住上瓦屋算条件好的了。
“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调整和改革农业政策,1979年3月,县委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推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了。
1980年,我从城市读书毕业回到繁昌,见证了40年来繁昌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1981年到2006年,我在县统计局工作,直接从事经济发展的跟踪统计调查工作,不仅看到农村农民生活变化,更能用数字表达说明。
1981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农业大包干”制度,完成了林业“三定”和渔业“两定”工作。随着农村、农业各项制度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产值增长产量增加。从1978到2005年(区划调整前,可比)的28年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5.84%。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0.3%下降到40.8%。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蔬菜、油料、棉花等)种植比重也由32.8%增加到46.8%。28年,油料产量增长了8倍、生猪出栏增长4.9倍、水产品产量增幅达40多倍,2006年后一直保持平稳生产。
劳动力转移,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1978年,全县农村劳动力13.9万人,基本都束缚在田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7元,主要来自农业生产。随着全县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快速增加。1983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有1.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5%,这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元,部分收入源于乡镇企业的工资收入。
1998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44.9%,比1983年上升了33.4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740元,名列全省第一。其中来源于农业收入占38.9%了。
200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及外出创业或务工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6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5元,其中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占28.8%。
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301元,名列安徽省前四位。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乡村从业人员比例下降到18.1%。在农村住户收入中,来源于农业生产收入占全部总收入的10 %以下。与40年前相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县整体率先脱贫达小康水平:由于繁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名列全省前茅,农民收入水平也随之快速增加。根据省统计局发布信息显示:从1992年到2018年的27年中,繁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位列在全省前六名以内。按照小康标准,到2000年繁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率先达到或超过小康水平:据本县《统计年鉴》资料分析:1995年繁昌农民人均纯收入1608元,首次达到并超过1200元的小康标准;1997年,繁昌全县人均GDP 7534元(约907.7美元),全省排列第二,达到900美元的小康标准;当年全县农村电视普及率超过100%达到小康标准; 199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钢木结构住房使用面积15.5平方米,达到人均15平方米的小康标准;2000年繁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1%,首次达到小于50%的小康水平。
然而, 2011年和2016年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和3000元人民币。而繁昌这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480元和18805元,分别高于贫困线水平3倍和5.2倍;繁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脱贫攻坚,重点扶持经济困难村、资助少数困难户 繁昌经济和社会发虽然走在全省前列,通过多年努力,逐步实现由县到镇(乡)再到村一级的全面脱贫奔小康。
然而,由于县内各镇、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镇、村自然资源馈乏、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落后,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为此,繁昌每年都安排资金帮助提升困难村经济、对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2019年繁昌县为扶持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帮助经营性收入2万元以下空壳村,扶持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为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全年共投入资金402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畅通工程35.1公里、县乡公路大中修里程29公里。
虽然全县整体平均水平进入小康,不代表城乡每一户居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达到小康水平。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特别是突发事件、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需要政府给予帮扶和资助才能脱离贫困。
政府民生工程对所有困难职工、农村低保对象、特困对象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于一些困难群众家庭,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照政策标准,实行“三保障”,即住房安全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2018年末,全县农村居民中有5716户822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每月低保人均补差376.3元。全年完成81户农村危房改造,为581名患者提供药费补助,为2587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495.8万元。使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做到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孩子有学上,有病能就医,并对特困人群实行兜底保障。
为了解实情,笔者几次到本县峨山镇经济薄弱的千军村走访调查:该村率先发家致富的村民家境,已经令人羡慕。而困难群体还必须依靠政府资助维持生活。突发事件、灾害和患病导致一个家庭陷入困境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该村一户三代人的5口之家,原本生活幸福,只因儿媳突然出走导致儿子(主要劳力)精神分裂、两位老人也致病难癒,孙子年幼,一家人立刻陷入极度贫困;还有许多家庭因一人患重病导致全家困难。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救助与保障,是一项动态、细致、复杂的工作。千军村现有低保户92户130人,主要是老弱病残特殊家庭,最困难的低保人员每人每月能得到662元低保补助,补贴少的也有320元,基本保障了最低生活需要。一些特殊困难家庭每年还会得到民政、社会和联系单位的慰问救济。
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是减少、杜绝城乡居民致困返贫的关键。1996年繁昌开始推行城镇职工全面养老保险。2006年开始,大力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踊跃参加,当年有6.34万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无职工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基本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至2018年底,全县城乡居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22.54万人(不含职工医疗保险人数),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3.2%。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2.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69.2%。并对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实行动态管理,不符合标准的退出低保,生活确实困难的应保尽保。全县扶贫工作逐步做到规范化、常态化。 (繁昌老年大学 伍先华)20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