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为您服务 > 健康密码

十五、百病生于气

——访上海中医医院博士生导师董耀荣主任医师
编辑日期:2017-3-29   发稿人:管理员   来源:繁昌老年大学   阅读:    【 字体:

记者:中医如何界定心、脑血管疾病?

董主任:中医把心视为“君主之官”,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其中涉及心态的内容占66%,可见古人阐述了心气与疾病的关系。人动(生)气,引起情志变化,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导致头痛、胃气痛、肝气郁积等等。这些不适就是心理疾患,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就会逐渐演变成生理疾病。

记者:心理问题与内脏有关联吗,其又如何演变成生理疾病?

董主任:心理问题与内脏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把人类的情绪分为怒、喜、思、忧、悲、恐、惊,也称为“七情”,并且指出每一种情绪都与相关内脏的生理功能有关联。如“怒则气上”、“怒伤肝”、肝在志为怒。即愤怒的情绪使人体的气上逆,并会伤损肝功能;“喜则气缓”,“喜伤心”,心在志为喜。喜悦的情绪会使人身心放松,但惊喜、狂喜、暴喜就会伤损心的正常功能;“思则气结”,“思伤脾”,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或者所思不遂的情绪使人体的气机郁积,并会伤损脾的功能;“悲则气消”,“悲伤肺”,肺在志为悲。悲伤的情绪易消耗人体的正气,并会伤损肺的功能;“恐则气下”,“恐伤肾”,肾在志为恐。恐惧的情绪使人:体的气下行,伤损肾功能。

这就是情绪与内脏的关系。由于中医有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分类思想,于是把怒、喜、思、悲、恐五志,看成是五种基本情绪。所以在《黄帝内经》里,既有“七情”,又有“五志”。由此,这些理论是为情绪过激或者情绪失控所导致的病证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记者:临床上如何接照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

董主任:冠心病与压力太大有关。我国历史上有春秋末年楚国大夫伍子胥一夜白了头的案例。法国文豪雨果也曾描述过人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出现短时问头发尽白的故事。可见,古今中外人们对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由此,心理压力对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流行病学认为,心理紧张对心血管疾病有影响。根据国际流行病学调査表明,由于精神紧张导致的疾病已经居发病排列的第五位了。

记者:您认为中医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预后如何?

董主任:中医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前景非常光明。我在临床接诊中,首先要找到病因,尤其是心理紧张、焦虑、恐惧等等,明确诊断,再进行针对性地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如一位56岁的心脏病男性患者来就诊,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他两月思腺处各有一个拳头大小外凸的瘤。我根据他的脉象,又了解了两个瘤的起始情况,他主要是主动脉狭窄,因心脏病不能开刀,腮腺炎液引流不出,无菌性气机不畅。我找准了病因,进行了既养性安神,促使黏液分泌,又祛头面部风寒的治疗。服药一段时间后,两个瘤渐渐缩小了,血压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临床, 中医对继发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和肾动脉狭窄等疾病,也难有作为。

记者:您认为还有哪些慢性病与心理问题相关?

董主任: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健康的失调。以下属于和心理问题相关的心身疾病。

第一,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等。这些疾病看似都与饮食、行为方式有关,但是据美国医学专家研究的结论: A型性格的人易患此类疾病。因其特点是脾气急躁,遇事冲动,克制能力差,工作中有闯劲,善于表现自己,对人常存戒备之心, 总把同行当成竟争对手,担心别人超过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其发病率比心胸较开阔的人要高20倍。

第二,消化道疾病。如神经性呕吐、厌食、消化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等等。

第三,过敏性疾病。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对于过敏性疾病,需要査找过敏源,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加重、减轻均与精神状态相关。

第四,皮肤疾病。比如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白疲风,等等。其实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复发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俗话说:“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这些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皮肤病不好治,因为体疾易治,心病难医。

第五,其他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肿瘤,有些糖尿病等的发生、加重都与精神因素有关。尤其是肿瘤患者,并不是肿瘤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而是知道患肿瘤以后的焦虑、恐惧,缩短了患者生存的时间,实际上是被吓死的。               

记者: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心身疾病?

董主任:预防心身疾病,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心要静。静能生慧,用智慧处理事情,则诸般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人有情绪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要不断提高这种本领。影响健康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各种欲望、不正常的情感和杂念,正所谓:“病由心起,魔由心生”。

其次,身要动。以东汉华佗《五禽戏》,春秋战国时代《管子》、《荀子》,秦朝昌不韦《吕氏春秋》,明朝张伯瑞《易筋经》,清朝颜元«习請之学»等为代表的运动养生主张,依靠自身能力,通过人体姿势、呼吸和意念等的锻炼,达到体魄强健、精力充沛、益智延年的目的。

再次,饮食节制。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是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合理习俗和卫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观点。

总之,心要静、身要动和饮食节制,这是历代养生家共同提倡的养生三大法宝。而且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心安体健则百病少生。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 筋骨强健。

(《老同志之友》驻上海记者 王玥华)